诵读·地名背后山西史

三晋城邑,名源何处?连缀历史,窥见华夏。《山西话》“地名背后山西史”系列节目,本期讲述“稷山”地名的由来。
稷山:后稷教民稼穑
历史事件:上古时期,后稷教民稼穑。
俯瞰稷山县城
北魏时期在今稷山县南置高凉县。隋朝开皇十八年(598 年),改为稷山县,移今治。县因境内稷山得名。
稷山,俗称“稷王山”“稷神山”,传说此地是上古时期后稷故里,他也是周朝的始祖。周族的史诗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主要讲述的就是后稷的经历和功绩。
传说后稷是黄帝玄孙、帝喾嫡长子,他的母亲姜嫄踩了巨人足印后生下后稷。因为这个缘故,姜嫄认为他是不祥的妖异,就抛弃了他。但是被抛弃至山林的后稷,牛、马都有意识地避开而不践踏他;他被丢在结冰的沟渠上,飞鸟用翅膀遮护着他,最后还被砍柴的人抱回。姜嫄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,就将他抱回来抚养,并给他取名为“弃”。
后稷小时候就对农业非常感兴趣,等到他成年后便能因地制宜,适时播种,善于种植各种谷物,并教导百姓耕种之术。他的才能为帝尧所知后,被举为农师,让他管理与指导天下农事,又因“稷”为百谷之长,被称“稷”。由于他发展农业有功,帝尧封他于邰地,号曰“后稷”。
后稷的子孙都很有德行,所以家族兴旺,可是由于天下时常发生战争,他们流离失所。后来其子孙离开自己的国家。翻山越岭,到关中、泾渭一带定居并继承了先祖的农耕传统,大力发展农业,使得部族逐渐强大起来,最后代商建周。
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,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农耕,在农业生活中形成的敬天法祖、崇俭尚勤等特性,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,或者说,直接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。举凡古代的文艺、建筑、民俗等,仔细研究起来,无一不与中国是农业社会这个总体特征有关,甚至我们常常把国家和社稷等同起来——社,是土神;稷,是农神。
稷王庙
稷山县的稷王庙创建于元代,是国内所有祭祀后稷的庙宇中规模最大的一座。它的原址在稷王山上,明朝被迁到县城内。每年农历四月十七,当地民众都会聚集于此,举行隆重的典礼,祭祀这位开创了中国传统农业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先。
• 本期文章素材来源于《地名背后山西史》,作者李玉,山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
• 本期部分声音素材来源于抖音号“运城文旅”《旅发时刻之稷山》
• 本期部分音频素材来源于蒋婷、矶村由纪子-《樱花》、蒋婷、矶村由纪子-《漫漫千里行》
• 本期图片摄影:栗卢建
• 本期朗读原声:刘璟阳
• 本期音频制作:刘璟阳
一个征集
您喜欢录音吗?您想和我们一起分享山西的故事吗?
录制您自己的声音,也许下一期节目里就能听得到!
录制要求:
1、本期征集和下期节目主题相关的录音文件,即和山西有关的素材内容。
2、音频格式为mp3,音频可为无特殊音效的干声,也可自己加垫乐。
3、音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。
您可以将自己录制好的音频发送至邮箱
sxrbxmtb@163.com
我们将择优发布。期待您的分享!
编 辑 / 孙齐
制 图 / 杨成林
审 核 / 巩彦翡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
山西云媒体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原标题:《诵读·地名背后山西史 | 稷山:后稷教民稼穑》
阅读原文